?古樓蘭人“北水南調”澆地 兩千年前修建近十公里大型渠道灌溉
  亞心網訊(記者 趙梅)近日,科考人員在羅布泊發現了一條近10公里長的乾涸大型渠道,證實為兩千年前左右古樓蘭人修建的“北水南調”灌渠。
  這條渠道位於樓蘭古城以北,寬15至20米,深約1.5-2米,一些地段堤壩上有混雜紅燒土角礫和炭屑的人工堆土覆蓋在蘆葦層上的人工修築痕跡,科考人員認為,這說明渠道不是自然沖刷形成,而是古人修築而成。
  渠道南北兩頭,與兩條幹涸的天然河道相通。通過仔細觀察科考人員推測,河水是從北部天然河道經人工渠道流向南部。在南部天然河道附近,發現大片的農田遺跡,“說明早在兩千年前,古樓蘭人就在利用這條人工修築的大型渠道從北向南調水,灌溉南面的農田。”科考人員說。
  科考人員進一步考察發現,在這條大渠引水口的中間有幾個土台,土台之間的溝槽僅寬2米左右,從寬15米至20米,突然收縮到2米寬,科考人員推測這些很窄的地方應該是修建閘口或橋墩。
  “我們認為,那時北部的天然河流水量充沛,而南面的天然河流水量可能已不能滿足農業需求,於是古人修築了這條灌渠,引水灌溉。從巨大的工程量來看,可以想象,樓蘭古國在一兩千年前的農業有多麼發達。”科考人員說。
  “古樓蘭時,河水很充沛,呈現出一幅綠林環繞的景象。”科考人員說,他們在樓蘭古城南面考察時,還曾發現了一條寬約140多米、深約20多米,延綿數十公里的大型河道,這條大型河道比今天台特瑪湖附近的塔里木河河道大很多,“我們猜測是古註濱河(古塔里木河)遺跡,可想而知,當時古塔河的河水有多充沛”。
  史料記載,羅布泊在距今1300多年前,水面浩渺,人們曾用“一望草湖、村舍不斷、結蘆為室、水鳥群飛”形容當時的景象,然而,從20世紀60年代起,由於氣候變遷、上游大面積開荒、修建水利設施等人為活動,羅布泊水域面積急劇萎縮,生態環境迅速退化,20世紀70年代末,斷了水的羅布泊終於成為“乾湖”。
  此次羅布泊地區自然與文化遺產綜合科學考察為期5年,今年是第一年。科考將結合考古和氣候環境變化兩方面,通過揭秘古樓蘭消亡與氣候變化、環境變化的關係等,還原樓蘭古國原貌,揭示出絲綢之路上東西方文化交流中古樓蘭的歷史地位,同時為探討古樓蘭興衰與環境變化的關係、保護羅布泊自然與文化遺產提供科學依據。  (原標題:古樓蘭人“北水南調”澆地 兩千年前修建近十公里大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y29gypyr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